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东方今报广告部

东方今报广告部电话

郑州市场中村改造,燕庄称为模范

浏览 69次 发布时间 2015/08/28
随着郑州的飞速发展,城中村改造的速度也不断加快,依据计划,仅剩的一些城中村也将在今年陆续启动拆迁。2003年郑州市正式启动城中村改造,12年来,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,城中村改造的“郑州模式”早已叫响全国。但成绩的背后,城中村改造留下的一系列问题也一直引人关注。 【计划】 剩余的城中村将陆续淡出人们视野 今年1月的郑州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,郑州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马懿向市民描绘出一幅蓝图:今年年底前,郑州市区内剩余的城中村将淡出我们的视野。 2003年郑州市正式启动城中村改造,截至目前,郑州市建成区内200多个自然村,已有近九成实施改造。而随着金水区、惠济区、高新区、中原区等陆续制订新的改造计划,城中村消失的步伐再次加快。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河南商报记者,十多年来,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经历了一个由缓到快,再放缓并提速、冲刺的阶段,整体进程也更加科学理性。 1998年,城中村改造的提议出现,但被搁置,2003年,城中村改造进入第一个三年计划。此后直至2009年,城中村改造始终大踏步前进。而进入2012年后,城中村改造再次提速,并进入第三个三年计划。 而城中村改造的“郑州模式”也早已叫响全国。早在2009年,全国城中村改造会议就在郑州召开。此后,多个省市相关负责人就城中村改造的多项问题先后来郑州“取经”。 【样本】 “燕庄模式”曾是典范 在郑州城中村改造的历程中,燕庄村的改造被誉为 “桥头堡”,也曾作为成功的典范被屡屡提及。 燕庄村的拆迁安置方案中,以原村民合法宅基地上的建筑面积为补偿和安置的依据。原房屋3层(含)以下按1∶1赔付,或按市场价补偿,3层以上按3∶1或4.5∶1进行赔付。 经过3年的拆迁改造,燕庄村原址上也建成了集高档公寓、酒店、写字楼、商业金融区等多种形态为一体的大型商圈,中心区域被命名为“曼哈顿广场(资料 图库)”,成为郑州市熠熠生辉的又一商业性地标。而改造后的村民几乎都分到150~200平方米的房屋。 “燕庄改造按照‘政府让利,村民受益,企业得利’的模式,村民、企业的积极性都被极大地激发起来,也产生了极强的示范带动效应。”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,“我们创造了一个多方共赢的模式,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村民。” 【转变】 城中村村民户口及待遇受到追捧 除燕庄外,中原区罗庄、二七区路寨、金水区西关虎屯等数十个城中村改造后,不少村民同样实现了“华丽转变”。而数据显示,随着城中村改造的陆续进行,郑州市将产生数十万名百万富翁。 但受限于辖区及地段,开发商对城中村的青睐程度呈现冷热两重天。2011年底,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由原来的市场运作转变成政府主导,自此,城中村改造均衡发展,范围进一步扩大,而一些处在城乡接合部的村民也纷纷尝到甜头。 尽管近年来随着补偿政策的变化,更多村民只是分得一套房产及数十万元的补偿款,但在绝大多数市民看来,相对于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,城中村村民依旧是“幸运儿”。 也因此,城中村村民身价在无形中提高,他们的村民户口及待遇也不断受到追捧,无数曾经“农转非”的市民竭力想迁回,并由此产生城中村户口的“坐地起价”。 直至现在,围绕村民户口及福利所引起的纷争,仍未有一刻停息。仅京水村就有多名村民抱怨,随着拆迁改造,有村民组长安排多名亲友违规享受村民待遇。 【担忧】 村民如何更好地安放自己 一朝失去土地,这些无太多工作经验和相应能力的村民,如何在快节奏的城市更好地安放自己? “随着拆迁改造政策不断完善,我们也在积极探索经验,一般来说,改造过的城中村都有像门面房、住宅楼等集体财产,村民收益包括房租收入和集体分红等。”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河南商报记者。 在京水村,每人赠送的20平方米商业用房划归集体财产,用于年终分红,这种模式在郑州较为普遍,但不少村民依然担忧:分红的效益如何保障?这些福利能享受多久? 面对相似的疑惑,有城中村开始在改造中尝试引入公司化运营,以入股形式给村民带来长期收益。 在路寨村,原村民入股参与城中村改造,改造后的赢利以分红的形式给村民,股份由子孙后代来继承,股份分红成了村民新的收入来源。此外,小岗刘村拆迁后,用集体财产投资建设图书城,也给市民带来了长期收益。 但顾虑到风险效益及运作的透明度等问题,上述两种模式也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。 【矛盾】 伴随拆迁改造一系列问题凸显 旷日持久的“拆迁大战”中,城中村相继消失,而伴生的问题也让人始料未及。 “城中村改造涉及村民、开发商(施工单位)与政府三方面利益,村民希望多得补偿,开发商(施工单位)希望获得更多收益,政府部门则要竭力保证改造进程的稳定有序。”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城中村改造的一名学者称,“三方面利益未能很好地调和时,矛盾就此展开。”也因此,“阻拦拆迁”“强拆”等新闻交替出现。 在该学者看来,不同地区政府在制定补偿政策时差别较大,村民滋生不满,开发商对“钉子户”心生焦虑,几方缺乏良好沟通,部分施工单位采取不文明手段,都极易将矛盾激化。 此外,伴随城中村拆迁改造,城市道路拥堵、公共交通资源困乏、大气污染加剧、工地安全事故频发等,也日益引起人们焦虑。 而随着城中村不断消失,数十万外来务工人员及毕业生纷纷搬离这片“梦想开始的地方”,市区租房价格从2010年后一路攀升,其中不少区域均翻了两番。 村民的生活、思想方式更应转变 马懿描绘的蓝图中,今年年内通过加快安置房建设,力争50%的动迁群众实现回迁。数量庞大的村民就此将得到安置,但之后如何转变? 2014年5月,《河南商报》就燕庄新区现状进行报道,外表看,燕庄新区一派城市气象,但小区内部,垃圾随意倾倒、家禽乱飞乱跑、公共绿地被种上蔬菜……有读者因此感叹:短短六年,燕庄新区又变回了城中村。而这,在多个城中村安置小区十分常见。 “城中村改造对村民带来的影响是漫长而深远的。严格来说,村民的生活方式、思想方式等并没有随着城中村的改造而同步转变,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明显滞后,与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存在许多冲突,这都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和引导。”郑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明锁称。 而随着城中村逐渐消失,大量珍贵历史资料也将日渐消亡。今年7月份,郑州市要求力争在年底前完成拆迁改造村庄的村史编写工作。 “由政府下文主导修村级史志并不多见。”张明锁称,这表面上是呼应民间的修志热情,但从深处看,城中村改造后面临一系列后续问题,也日益引起政府重视并寻求解决办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