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东方今报广告部

东方今报广告部电话

年夜饭如何吃出新花样?

浏览 73次 发布时间 2016/02/14
从亲自主理到大厨上门 团圆、喜庆、祝愿是不变的年味元素 街坊口述 在广州,从年廿八开始,家家户户就忙着筹备春节,年味渐浓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广州人物质的富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,年夜饭的形式、年货种类等都在悄然变化,过去在家聚餐,亲自下厨,现在去酒楼吃饭甚至私房订制,家家精彩各不相同。但团圆、喜庆、祝愿却始终是永恒不变的年味元素。 文/广州日报记者汤南、谭秋明 这些年来,广州人的年夜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?记者走入了几户老广州的家中作了详细了解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亲力亲为煮一餐 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广州人过年都是自己蒸萝卜糕、马蹄糕”,梁宇辉说,那时他妈妈有一口石磨,蒸糕用的米浆都是自己磨的。“家里有石磨是很金贵的,那时每到过年,街头巷尾的街坊都排着队来我们家借石磨磨粉,热闹极了”,73岁的老广州人梁宇辉说,改革开放后,商业逐渐恢复,大家在家吃完团年饭后就开始出门逛逛商场。 在梁宇辉的回忆中,改革开放初期,肉、蛋、糖等的种类、数量仍然有限,每到腊月,食材还是显得紧缺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普通人家的年夜饭餐桌上才有了虾等人工养殖的海产品。 上世纪九十年代 开始流行上酒楼 老西关人冼联广家的年夜饭则经历了一个循环——1994年以前都是在家里聚餐;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酒楼年夜饭预订火爆,他们也跟潮流去酒楼团年。“一吃就吃了十几年”,冼联广笑着回忆,他们家见证了年夜饭市场的日益火爆:从除夕晚饭市到中午市,从一轮到两轮甚至三轮,“真是兴旺”。 不过,从2008年开始,冼联广一家人开始“回归”家中吃年夜饭,“吃什么不重要,最难得的是大家聚在一起”。 近几年 酒楼订制送上门 对于31岁的陈燕芬而言,儿时的年味是大家齐心合力煮一餐,但现在,一切已经不一样了。改革开放这些年来,陈燕芬家族年夜饭的吃法花样百出:在家吃,去酒楼,定制团年盆菜回家再加工……这些早已不是新鲜事。2012年的时候,他们的年夜饭是请某品牌连锁酒楼外送上门来的。“当时我们15个人,订了一桌潮州菜,连凉菜、热菜一共近20个,都是放在保温设备里送来的,3个服务员上门,连餐具都提供了。”陈燕芬说,明年他们或许会尝试请酒楼厨师上门做年夜饭。 经年不变 过年一定要“开镬” 广州人陈树生说,过年要“开镬”是广州人经久不变的年俗,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。“开镬”的内容主要是炸煎堆、炸油角等等,需要一家人齐心协力。 “每逢开油锅,一家人肯定全部到齐,一起动手。”陈树生说,炸出来的年货“我家送你家,你家回赠我家,都是家的味道。” 年俗让大家族更加亲密 “有一段时间,不是有人评论年味越来越淡吗?事实上,没有了这些仪式,内心的确会有些许空虚感。”在采访中,许多市民聊起过往一起赶制年货的情景,都回味不已。 “俗语有云:‘煎堆碌碌,黄金满屋。’其实,所谓‘黄金’未必会有,但一家人在准备年夜饭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情,才是世间最重要的财富,黄金都难买啊。年俗让大家族更加亲密团结,这份味道,才是我们最为珍惜的。”陈树生说。